我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生活污水分散處理技術的開發和研制工作,許多形式各異的無動力或微動力的低能耗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得到應用,但目前該分散技術的使用率較低,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生物處理效率較低,尤其表現為氮磷去除率很低。氮磷污染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在此技術上不能取得突破,這類技術的應用前景必然會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目前實施的分散污水處理只是初步實現了分散污水的收集、處理和排放,遠未實現分散處理的真正目的——再利用(Reuse),即將污水就地處理和就地回用,實現污水資源化。鑒于農村生活污水的問題日益嚴重,迫切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近年來,隨著地方經濟實力的增強,尤其是發達省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逐步認識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的重要性,并開始采用一些實用、合理、低能耗和低運行費用的技術來處理污水;一些人口密集的欠發達地區也認識到,如果不對農村生活污水采取有效處理,會觸發農村醫療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系列問題,甚至造成傳染病的產生與擴散,因而,提高了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的重視程度。
(一)厭氧沼氣池處理技術
在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實踐中,最通用、節儉、能夠體現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結合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是厭氧沼氣池。它將污水處理與其合理利用有機結合,實現了污水的資源化。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經厭氧發酵后產生沼氣,發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機物,達到凈化目的;產生的沼氣可作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厭氧發酵處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澆灌用水和觀賞用水。在農村有大量可以成為沼氣利用的原材料: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等。研究表明,農作物秸稈通過沼氣發酵可以使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直接燃燒提高4~5倍;沼液、沼渣作飼料可以使其營養物質和能量的利用率增加20%;通過厭氧發酵過的糞便(沼液、沼渣),碳、磷、鉀的營養成分沒有損失,且轉化為可直接利用的活性態養分——農田施用沼肥,可替代部分化肥。沼氣池工藝簡單,成本低(一戶約需費用一千元左右),運行費用基本為零,適合于農民家庭采用。而且,結合農村改廚、改廁和改圈,可將豬舍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沼氣池中進行厭氧發酵后作為農田肥料,沼液經管網收集后,集中凈化,出水水質達到國家標準后排放。
沼氣池處理技術已在我國一些地方得到了有效推廣和使用。浙江全省有352個村實施了生活凈化沼氣工程,累計建成沼氣池83.3萬立方米,年處理生活污水8 170萬噸,年產沼氣4 295萬立方米,年可替代標準煤近3萬。四川省結合新農村建設,開展“鄉村清潔工程”,以戶或聯戶為單元,建設沼氣池和生活污水厭氧凈化池,有效解決人畜糞便、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農村環境難題,出現家園清潔和村容整潔的新面貌。
(二)穩定塘處理技術
在我國,特別是在缺水干旱地區,穩定塘是實施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近年來成為我國著力推廣的一項技術。與傳統的二級生物處理技術相比,高效藻類塘具有很多獨特的性質,對于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是一種較具推廣價值的污水處理技術。李旭東等采用高效藻類塘系統處理太湖地區農村生活污水, CODcr的平均去除率在70%以上,氨氮(NH3-N)的平均去除率高達93%,磷的平均去除率為55%;陳鵬采用高效藻類塘處理城市生活污水,取得了穩定的處理效果:CODcr、 BOD5、NH3-N 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達到75%、60%、91.6%和50%。
(三)人工濕地處理技術
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都采用了這一技術處理生活污水。云南省澄江縣撫仙湖邊的馬料河濕地工程于2003年10月建成運行,每天可凈化污水4萬多立方米,凈化后的水質優于地表水三類標準。有關研究表明,在進水污染物濃度較低的條件下,人工濕地對BOD5的去除率可達85%~95%,對CODcr的去除率可達80%以上,對磷和氮的去除率分別可達到90%和60%。
(四)土壤滲濾技術
地下土壤滲濾法在我國日益受到重視。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八五”、“九五”期間的研究表明,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利用地下土壤滲濾法處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且出水能夠作為中水回用;1992年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對地下土壤毛管滲濾法處理生活污水的凈化效果和綠地利用進行了研究;清華大學在2000年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中,首先在農村地區推廣應用地下土壤滲濾系統,取得了良好效果:對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和氮、磷等均具有較高的去除率和穩定性,CODcr、BOD5、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別大于80%、90%、90%和98%。 除此以外,浙江、廣東、天津和江蘇等地還分別在無動力、地埋式厭氧處理系統、雨污分離管網輸送集中處理和生物投菌治理污水等技術方式應用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山西新農村生活污水改造、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采購就找山西天盈環保公司,操作規范,工程設計標準和運營管理規范,促進新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